10.3 预制构件安装 10.3.1 预制构件吊装除应符合本标准9.8.1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当天的作业内容进行班前技术安全交底; 2 预制构件应按照吊装顺序预先编号,吊装时严格按编号顺序起吊; 3 预制构件在吊装过程中,宜设置缆风绳控制构件转动。 10.3.2 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后,应及时校准并采取临时固定措施。预制构件就位校核与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制墙板、预制柱等竖向构件安装后,应对安装位置、安装标高、垂直度进行校核与调整; 2 叠合构件、预制梁等水平构件安装后应对安装位置、安装标高进行校核与调整; 3 水平构件安装后,应对相邻预制构件平整度、高低差、拼缝尺寸进行校核与调整; 4 装饰类构件应对装饰面的完整性进行校核与调整; 5 临时固定措施、临时支撑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固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的有关规定进行验算。 10.3.3 预制构件与吊具的分离应在校准定位及临时支撑安装完成后进行。 10.3.4 竖向预制构件安装采用临时支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制构件的临时支撑不宜少于2道; 2 对预制柱、墙板构件的上部斜支撑,其支撑点距离板底的距离不宜小于构件高度的2/3,且不应小于构件高度的1/2;斜支撑应与构件可靠连接; 3 构件安装就位后,可通过临时支撑对构件的位置和垂直度进行微调。 10.3.5 水平预制构件安装采用临时支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首层支撑架体的地基应平整坚实,宜采取硬化措施; 2 临时支撑的间距及其与墙、柱、梁边的净距应经设计计算确定,竖向连续支撑层数不宜少于2层且上下层支撑宜对准; 3 叠合板预制底板下部支架宜选用定型独立钢支柱,竖向支撑间距应经计算确定。 10.3.6 预制柱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按照角柱、边柱、中柱顺序进行安装,与现浇部分连接的柱宜先行吊装; 2 预制柱的就位以轴线和外轮廓线为控制线,对于边柱和角柱,应以外轮廓线控制为准; 3 就位前应设置柱底调平装置,控制柱安装标高; 4 预制柱安装就位后应在两个方向设置可调节临时固定措施,并应进行垂直度、扭转调整; 5 采用灌浆套筒连接的预制柱调整就位后,柱脚连接部位宜采用模板封堵。 10.3.7 预制剪力墙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与现浇部分连接的墙板宜先行吊装,其他宜按照外墙先行吊装的原则进行吊装; 2 就位前,应在墙板底部设置调平装置; 3 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浆锚搭接连接的夹芯保温外墙板应在保温材料部位采用弹性密封材料进行封堵; 4 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浆锚搭接连接的墙板需要分仓灌浆时,应采用座浆料进行分仓;多层剪力墙采用座浆时应均匀铺设座浆料;座浆料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 墙板以轴线和轮廓线为控制线,外墙应以轴线和外轮廓线双控制; 6 安装就位后应设置可调斜撑临时固定,测量预制墙板的水平位置、垂直度、高度等,通过墙底垫片、临时斜支撑进行调整; 7 预制墙板调整就位后,墙底部连接部位宜采用模板封堵; 8 叠合墙板安装就位后进行叠合墙板拼缝处附加钢筋安装,附加钢筋应与现浇段钢筋网交叉点全部绑扎牢固。 10.3.8 预制梁或叠合梁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顺序宜遵循先主梁后次梁、先低后高的原则; 2 安装前,应测量并修正临时支撑标高,确保与梁底标高一致,并在柱上弹出梁边控制线;安装后根据控制线进行精密调整; 3 安装前,应复核柱钢筋与梁钢筋位置、尺寸,对梁钢筋与柱钢筋位置有冲突的,应按经设计单位确认的技术方案调整; 4 安装时梁伸入支座的长度与搁置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 安装就位后应对水平度、安装位置、标高进行检查; 6 叠合梁的临时支撑,应在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 10.3.9 叠合板预制底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制底板吊装完后应对板底接缝高差进行校核;当叠合板板底接缝高差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将构件重新起吊,通过可调托座进行调节; 2 预制底板的接缝宽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3 临时支撑应在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 10.3.10 预制楼梯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前,应检查楼梯构件平面定位及标高,并宜设置调平装置; 2 就位后,应及时调整并固定。 10.3.11 预制阳台板、空调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前,应检查支座顶面标高及支撑面的平整度; 2 临时支撑应在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